南方日報訊 (記者/楊逸 實習生/魯豇蔚 通訊員/王成暉)9日,為加強社會公眾文物保護法律意識,擴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,由廣東省文物局、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、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團委、學生會首次聯合舉辦的“文化保護大家談”活動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報告廳舉行。
  本次活動以“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”為主題。近年來,儘管政府的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,但各地仍然發生多起文化遺產被毀事件。上月,龍川縣百年古橋洋溪橋被毀事件,也將文物安全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。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曹勁表示,文物管理部門應組織有必要搭建政府、專家、民間團體、媒體直接對話的常態性平臺,集合各方面的力量為文物保護出謀劃策。
  資金不足是最大“瓶頸”
  會上,多位政府官員、專家學者與到場的民間文保人士展開對話,就文化遺產保護的現況、困境和解決思路進行了熱烈的討論。不少專家指出,資金不足是目前文保工作存在的最大“瓶頸”。
  研討會剛開始,不少專家紛紛對文保經費缺乏等問題吐起了苦水。“做文化遺產保護的很多問題,最後都卡在了錢上。”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鄭力鵬表示,目前文物保護經費主要來自政府、社會基金與民間團體的資助,然而,這對於龐大的文物保護開支來說,仍然只能是杯水車薪。“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,而文物保護卻是一件與自然規律‘作對’的事情。”鄭力鵬認為,文保參與者不但要讓老房子“長壽”,而且還需要業主真實感受到文物保護的好處,讓老房子真正成為“壽星”,形成一定的經濟收入,才有利於文保的推行。然而,談到文物與歷史建築的活化問題,“權責不平衡”成為許多非國有文物保護的一頭“攔路虎”。不少業主擔心,他們的物業一旦被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建築後會受到諸多限制,同時,沒有獲得相應的資助也打擊了他們申報的積極性。廣東省文史館史學院院長黃淼章則認為,政府在徵用私人所有的文物或歷史建築時,應給予較一般房子更高的補償:“這樣既讓業主們感到安心,也能避免業主‘搶拆’帶來的悲劇。”
  民眾憂心文保走向小眾化
  文保工作現狀目前有“小眾化”與“官方化”的傾向。對此,有專家表示,文保工作必須融入民間生活,讓民眾能從文保工作中獲益,才能激發起全民參與文保的積極性。
  “做文物保護必然是少數派,光花錢不賺錢,甚至還會被人瞧不起的。”鄭力鵬認為,儘管近年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,然而,文保工作的人才流失現象仍然十分嚴峻:“就華工目前的情況來看,許多學生在學校都對文化遺產保護非常感興趣,但畢業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才卻少之又少,令人遺憾。”
  與之相應的是,不少現場觀眾也對目前文保領域出現“孤掌難鳴”的現象感到憂慮,擔心文化遺產保護未來將日益走向“小眾化”與“官方化”。對此,廣州市文廣新局文物處副處長朱海仁則認為,公眾之所以感覺政府對文保的影響力在提升,也反映出近年職能部門更加主動追究文保責任的趨勢。“政府的主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,但保護主題決不應只有行政部門,社會組織、個人與新聞媒體都應發動各自的主動性。”
  “目前廣州的文保工作還是以博物館式保護為主,我們應該讓來自民間的文化遺產回到民間去。”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李永潔建言,廣州的文物和歷史建築可以仿照成都寬窄巷子的模式進行規劃,讓文化保護真正融入民間,做到全民參與。  (原標題:“文保問題主要都卡在錢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16erpq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